Toggle Menu
贝博app体育下载安装:77年高考舞弊案轰动全国:严惩不贷否则穷人孩子没活路
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 > 产品中心 > 连卷袋

77年高考舞弊案轰动全国:严惩不贷否则穷人孩子没活路

时间: 2024-03-17 05:30:41

  1977年12月10日,我国570万高考生怀着虔诚的心情走入了考场,他们盼望将自己这些年的辛苦所学,尽数地挥洒在卷子上。

  可是,总有那么几个特例,想要通过不正当手段在这次考试上做手脚,让并不合格的人来上大学。

  其中,影响最恶劣的就是衡水市故城县委书记马连宝,利用自己手上的职权,让女儿在考场上作弊。

  马连宝女儿作弊先后牵连了整个县里的考场考生,让考生们叫苦连天,无心作答,使得7名干部“效仿”马连宝的做法为自家亲戚“走后门”。

  1972年时,为了选拔人才,全国就慢慢的开始陆续实行“推荐与选拔”相结合的方法了。

  毕竟光是在“推荐”这一个环节中,就有人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权力或金钱来做手脚。

  在1972年到1976年最近一段时间,倒也是招收上来不少大学生,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。

  真正有实力者有之,但也有很多都是初中生的文化程度,更有甚者,仅仅小学文化程度就被人给推荐上来了。

  对此,小平同志曾愤怒地说道:“这还叫什么‘清华大学’,不如叫‘清华小学’,更符合些!”

  对于知识分子来说,很多真正有才能而没有权势的人,不敢奢望自己能上大学,只要能够当个正经工人就可以了。

  直到1977年7月,小平同志开始主管我国的科技和教育这一块,终于犀利地指出了:“我国在科技和教育这两方面,和发达国家差距太大。”

  在1977年8月份,小平同志和33个学术专家、科学院和教育部的工作人员,开了一个为期5天的会议,经会议研究后,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:恢复高考。

  大家争先恐后得到新华书店买书,买不到参考书的,就将别人的书给抄下来看,甚至连十几年前的中学课本都能从角落中随手翻了出来,真是神奇。

  虽然距离高考仅有4个月的时间了,但是大家都没有气馁,都争分夺秒地抓紧时间学习。

  有的农民为学习,白天收庄稼,晚上点灯;工人也是,白天工作,晚上学习时还能神采奕奕;有的老师白天授课,晚上还要备考。

  考生除了身份涉及各行各业,年龄的跨度也很大,有十几岁的“应届生”,也有大“应届生”十几岁的中年人,在同一个家庭,还有叔叔和侄子一起报名考试的。

  政府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,特地将从出题、印刷到封印等一系列流程,都安排在监狱中进行,参与考试的工作人员为保证考题不被泄漏,也是自愿被关在密闭的环境中工作。

  比如人口大省山东,仅仅印制试卷就差不多要用到几十吨,60克的纸张,倘若是再加上100克的装试卷的牛皮纸,纸张更是无法满足需求。

  山东省的招生委员会为了让考卷满足需求,调用了全省各地的库存纸张,还向各个部门求助调拨纸张。

  当然了,不仅仅是山东,全国各个城市都有纸张短缺的问题,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了,政府还专门调用了原本打算印刷《选集》第五卷的纸张。

  即便是有印刷政治读物的纸张来顶上,可是该节约还是要节约的,按照考试的规定流程,这些试卷基本上要换三个牛皮袋,中途开封和封装各两次。

  可是,纸张本来就少,这样不是更加浪费牛皮纸吗?而且牛皮纸的价格还特别贵!

  于是,招生委特地到工厂和印刷厂的工人反复研究,巧妙地设计出了带有“舌头”的牛皮袋,这种牛皮袋用来装试卷,可以将试卷从“舌头”中取出,再密封“舌头”部位。

  就这样,我们如今还在沿用这种带有“舌头”的密封袋,这种试卷袋不仅环保,还为国家省下了很多钱。

  除了纸张外,我国很多省份的麻袋也出现了短缺问题,麻袋是用来装密封的试卷的,也是必须要用的东西。

  对此,教育局还特地申请调用战备物资,省里领导为了解决高考这个当务之急,向有关部门征调了大批量的麻袋。

  在考试当天,凭借准考证考生可以优先乘坐公交车;为了帮助时间紧急的考生,司机们会在全体顾客同意的前提下,直接开向考场,中途不停车;有的城市还专门为考场设置了临时车站。

  倘若饭店距离考场较远或者天气不好,也有很多饭店会把熟食和面食直接送到考场,食物都包裹得热乎乎的,让考生吃一顿暖乎的饭。

  有时候,就连素不相识的普通人,都愿意为了考生能正常参加考试,主动前去帮忙。

  比如辽宁有一个考生将准考证忘在了家中,可是家里距离考场特别远,需要乘坐火车赶考,该考生发现的时候已经坐上了火车。

  家人追来后,发现火车已经走了,拿着准考证在火车站附近唉声叹气,旁边热心的火车乘务员听说了此事后,拿着准考证直接帮忙送到了考场。

  这次考试原本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大家按照“分数”来选拔,而不是按“权”选拔,可是在众人齐心协力想要圆满地完成此次考试时,却有人对这事动了歪心思。

  故城县委书记马连宝家中有6个女儿,因为马连宝在当地有权有势,他前三个女儿分别在1973年、1974年、1976年都被他用“权”推荐上去了,还全部是名牌大学。

  如今轮到第四个女儿上大学了,政府却要开始通过高考来选拔人才,这可让马连宝犯了难,难道四闺女就当不了大学生了?

  听说这次考试参加的考生有570万人,可是仅仅有27万的录取名额,这不是千军万马在过独木桥吗?

  而且,自家的女儿什么文化水平他也知道,就算是招收的人再多几倍,她也考不上啊!

  一方面,是要解决自家女儿没有报名资格的问题,她是郑口中学的高中学生,没有通过前段时间的择优考试,按理来讲,这是没有报名资格的。

  可是,马连宝却通知故城县文教局局长和招生办主任,让他们“尽量”通融一下。

  另一方面,是在非法报上名后,马连宝多次联系考点负责人,让其把女儿安排在优等生旁边,因此,他女儿可以在考前“两次改考号,三次变座次”。

  可是,马连宝还是对女儿附近的四个考生不满意,从50里外花钱雇了一个数理化都非常好的考生,安排在女儿身旁。

  直到考点负责人到马连宝跟前,拍着胸脯保证:“马书记,您女儿要是有什么样的问题,可以直接问我,放心吧!”,马连宝才点了点头,放下了心。

  既然一切都准备就绪了,该打点的也都打点了,那么,他女儿在考场上的情形如何呢?

  开场考试后,有的考生在自信满满地答题,有的考生抓耳挠腮、满脸疑惑,还有的考生虽然不会做题,却眼睛一直盯着旁边人的试卷,比如马连宝的四女儿。

  正当马连宝的四女儿抄得尽兴时,却发现有一个人进来,挨个询问考生需不需要药品。

  不用说,这个人自然是在考场外心急如焚的马连宝派来的,马连宝的女儿将不会的题号说给了这个人听。

  该人出去后,马连宝立刻让考场外早已经准备好的老师将题目做出来、写好,并又派人将答案送给了女儿,马连宝的女儿心安理得的抄着场外老师的答案。

  多番操作下,故城县里的其他官员也知道了马连宝的做法,但是他们并不想要阻止或者向上级举报,相反,他们也开始“效仿”马连宝的做法,为自家的亲属和朋友打开方便之门。

  就这样,整个考场渐渐地都乱了套,老师们忙着在外面写答案,学生们都在考场里毫不避讳的抄答案。

  作弊的考场也从郑口这一个考点,逐渐蔓延到整个故城县中,招生办副主任张砚生还搞起了“答题班子”,将考场作弊行为愈演愈烈。

  学生们或者为传错了答案大声痛骂,或者大声讨论试题答案,更有甚者还为抢夺答案大打出手,甚至为获取答案更便利,还把墙给掏出了一个洞。

  至于传递答案、书写答案的地点,有马棚、医疗室、休息室、餐厅、厕所,这个考场随处可见。

  在这场考试中,感到最愤怒的就是好好努力学习,认真准备应试的考生了,马连宝的女儿等人不光违法乱纪,还吵闹得连自己都无法安心答题了。

  有的考生在考场上大声和考官争论:“你们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,考场都乱成这样了,怎么不管管呢?”

  更有一些考生,因为忍受不了这些乱象,直接丢掉了笔,走出考场,拒绝继续应答试卷。

  社会上的人听说此事后,都感到心寒和愤怒,对此议论纷纷:“知道的明白这是在考学生,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在考爸爸呢!”

  在河北省委、教育厅和衡水地委等联合调查下,马连宝等人的作弊行为被查得一清二楚。

  除了马连宝之外,还有7名干部也利用特权为自家亲属走了后门,大概有70多名教师当了“幕后写手”,还有20多个县里领导从中“周旋”。

  这里面惩罚最严重的就是马连宝和张砚生了,他们被撤销了党内外的所有职务,并被开除了党籍。

  至于马连宝的那三个违规录取的女儿,也被查出来了,本次所有涉案人员包括违纪的考生,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

  至于没有违规的考生,在政府的安排下,在第二年的一月份又重新进行了一次高考,这次,他们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,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。

  不过,毕竟那个时代的人们平均文化程度有限,很多考生难免写下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来。

  在高考成绩出来后,考生在试卷上写下的答案,成为了当时社会上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。

  例如有些考生将“繁荣富强”错写成了“凡容负强”,有些考生看见了熟悉的数学四则运算,却慌乱不知道怎么来计算,有些考生写作文,却连基本的遣词造句都用错了。

  关于历史类的题,答案更是五花八门,考卷中问“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是谁?”,很多学生答成了“秦始皇、唐太宗、列宁”。

  当年在阅卷的过程中,因为太穷,没有计算机,阅卷老师只能拿着算盘来核算考生的分数,整个阅卷室中都是“噼里啪啦”的声响。

  按照流程规定,考生的档案同样是需要由地区的教育部统一运送到省里的,招生办的工作人员乘着火车,扛着麻袋,到了省里还要再上公交车,一路上风餐露宿。

  高考是一定要保证公平性的,这样才可以为我们的祖国选拔人才,此次事件处理后,马连宝本人也非常后悔,他惭愧的说道:“我不知道会造成这种局面,错不该滥用权力。”

  参考文献:中国青年报:《故城事件:恢复高考舞弊第一案》央广网:《【中国百年瞬间】1977年恢复高考》新华网:《高考30年:1977年冬 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》人民网:《41年前的今天,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》